古田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古田 > 人文历史

古田历史文化名人——刘疆

来源:古田政府网 发布时间: 2013-10-29 16:21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分享

1983年重建的城隍庙位于翠屏湖畔的公路旁,背靠吉祥山,面朝翠屏湖,坐北朝南,气势宏伟

拓主刘疆得到后世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

城隍庙正门

  古田,这个闽东土地面积最大的县份,建县至今已走过一千两百多个春秋。千年之前,是何人促成了古田县的诞生?古田建县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故事?民间传说绘声绘色、跌宕起伏的情节,与正史中寥寥几笔的记载,究竟哪个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翠屏湖畔的公路旁,一座气势宏伟的建筑昂然而立。这是古田县城的城隍庙。里面供奉着拓主刘疆。刘疆为何成了古田的城隍?千年光阴如白驹过隙,让我们穿过历史的迷雾,去探寻这千年之前古田立县的传说故事。

  功垂千古——城隍庙里供刘疆

  解读千年古田如何立县的历史,有一个不得不到的地方,这便是古田的城隍庙。这座庙宇坐落在距古田县城约11公里的翠屏湖畔的公路旁,背靠吉祥山,面朝翠屏湖,座北朝南,气势恢宏。

  记者乘车来到城隍庙,门口的一副对联清清楚楚地写明了庙内城隍的功绩——“开基建邑神灵造千秋,率众归唐功德垂万代”。

  步入正殿,正当中的大神龛里祀奉的,正是城隍老爷刘疆的泥塑雕像。他身着大红色官服,正襟危坐,双目炯炯。文官武将分列两旁,正殿大梁悬挂着“护国惠民”大牌匾。

  正殿右侧的夫人殿,还供奉着三尊女性神像。中间是刘疆的母亲罗太夫人,两旁是刘疆的两位夫人林氏和郑氏。不时有善男信女在庙里烧香祭拜。

  每年的五月初五,古田县都会组织一次盛大的城隍出巡民俗活动。城隍出巡时,有人高举着“护国卫灵公”的牌子走在前头,锣鼓齐鸣开道,群众顶着七爷、八爷、保长、判官等空身塑像,抬着瓶、炉、镜、香亭等依次前行,出巡队伍中间还有舞狮,木偶等杂技表演,配之以各种仪仗,各种乐器。出巡队伍浩浩荡荡,穿街过巷,沿途男女童叟齐参与,万人空巷,热闹非凡。沿途家家户户还为城隍老爷摆香案供品,燃放鞭炮。无比风光。

  庙里的城隍老爷是谁?拓主刘疆。

  刘疆是什么人?为何被称为“拓主”。为何享受如此荣光?

  记者在庙内看到了一个刘疆纪念碑,碑文上写着:“刘疆,系古田建县肇基者。唐开元年前,古田尚未设县。时有土民千户依附刘疆。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刘疆率众献地于唐,翌年四月二日获准置县,唐玄宗嘉其忠,令其掌管县事,赐名疆,为古田首任县令。县民以刘疆率民垦荒,创县有功,天性仁厚,清正廉明,丰功在国,实德在民。殁后,县民思之,为立庙,号‘宁境’弥‘拓主’。疆谥号顺守正应侯。宋至清代均加以褒封……”

  原来如此。

  野史传说——“三件宝”建县立功

  古田县是如何建立的?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古田直到盛唐末期还是一片“荒蛮地带”,名义上属侯官县管辖,但侯官的贪官污吏除了剥削欺压古田人民之外,什么也不管。古田境内则连年混战。当时古田主要有三股势力,汉人谢家和林家,以及古田土著人———百越族驻古田的一支,酋长叫刘疆。刘疆在古田势力最大。谢、林两派常联络起来同百越人打战,而他们之间也常常爆发战争。外有侯官欺压,内又连年争斗,内忧外患实在也不是个办法。于是,三派之间进行协议,要申请自成一县,于是派人向岭南五府经略使申请建县。可人家根本不予理睬。

  唐玄宗继位后,古田三派人再次决定去申请要求建县,并直接上京向朝廷去申请。但是派谁去呢?谁去,谁就有可能被任命为县令。于是三派首领都争着进京。相争不下,最后只好共同议定,三派谁都不派人去,最后派一个小姓人去。但派去的这个人能耐不够,事情没办成功。

  到了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三派人决定上京去贿赂李林甫要求建县。可是,该送什么给这个贪心宰相呢?金银财宝没有,时鲜果品会烂,想来想去,终于想出古田“三件宝”——笋干、泥鳅干、酸枣。通过抓阄,由刘疆上京去找李林甫。

  刘疆领着一批人众带着“三件宝”上路了。谢家首领不甘心,带领人马在路上埋伏打劫刘疆,结果大败,被刘疆抓住了。但刘疆没有杀他,而是把他一并押解进京。林家首领知道了,快马追来,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刘疆,让刘疆把谢家人放了。这样一来,谢家人既感谢百越人不杀之恩,又感激林家人救助之情,三派人长期以来的矛盾纠葛终于化解。

  刘疆进京见到了李林甫,把“三件宝”送给了他。李林甫问那是什么,刘疆指着笋干说:“这是白玉片,此玉稀罕,系玉竹所生,鲜甜爽口。”又指着泥鳅干说:“这是黑龙仔,系龙子龙孙所制,奇香大补。”再指着酸枣说:“这是金凤粒,为凤鸟食品,其味至酸,有消化积食之神功。”李林甫当宰相高高在上,根本没见过这些山野之物。一听说龙啊凤啊金玉啊的名称,立刻眉开眼笑,再加上他恰巧久生积病求医无效,“金凤粒”有“化积神功”更是对上口味,当下就收下礼物,向皇帝启奏。古田建县这才得到获准。

  形势所逼——仁厚峒豪率众附唐

  民间传说讲得有鼻子有眼,而正史记载中却只有寥寥几笔。据宁德市方志委副主任缪品枚考证,宋《三山志》中对古田立县作了以下记载:“唐开元二十八年,峒豪刘疆等三人,以土地人民归于都督李亚丘,仍遣杨参军招致林浠林溢等千余户,咸曰祖父亨中,来此潜焉,因昔田亩垦辟而居,以闻于朝,明年立县双溪之汇,屏山之南,平陆三十五里。”

  史书中对刘疆的记载也不多笔墨,其“生卒年无考,系古田建县肇基者。唐开元前,古田尚未设县,时有土民千余户依附刘疆。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刘疆与林溢、林浠等率众献地于唐,愿编为县。翌年四月二日获准置县。唐玄宗嘉其忠顺,令其掌管县事,赐名疆。不久,刘疆请求另委主而携其子弟、族人隐退。”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年份已无从考证。只知道他是个峒豪,即当时住在古田的少数民族的首领。他在带领族人献地给唐朝,成功申请建立古田县后,不久便请求上级另外委派县令,自己带领族人部下辞职隐退了。

  一千多年之前,刘疆为什么要献地于唐,请求立县呢?“这是当时的形势所逼,如果他不申请立县,最终还是会被其他力量吞并。”缪品枚分析说,刘、林、谢三姓都是当时古田的大姓,民间传说并非毫无根据。文献对古田得名的原因中记载“有谢能者,因古田亩开垦而居,故名古田”,又有林溢、林浠两兄弟跟随刘疆的记载,这些皆从侧面反映应证了当时在古田的派系传说。

  “相对中原地区而言,福建开发较晚,由于外界均已实现郡县制度的管理,而刘疆所处的古田却仍处于自然形成原始部落状态,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这个时候,刘疆的部落时刻面临着被其他部落吞并,或被临近郡县官兵剿灭的危险。因此,他才选择了献地于唐,申请立县。”缪品枚指出,“因为第一任首领可以担任县令,这样,他的各种权益才能得到保护。”

  而他担任县令不久便辞官隐退,也是当时的制度决定的。“在当时,每个地方的县令都是由上级委派外地人担任县令,而不能由本地人担任。”缪品枚告诉记者,“委任刘疆为首任县令只是过渡而已,最终还是要他交权的。”

  部下“入编”——林溢林浠当上屏南城隍

  古田建县后,不仅换来了县境的安宁,而且从“蛮夷之地”逐渐开了“教化”,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更多关注和管理。由于中央政府对每个县指定了秀才、举人等名额,宋代以后,出自古田的进士逐渐多起来。

  据《闽书》记载,刘疆辞职后,皇帝给他“封爵”,让他在家享受俸禄。刘疆死后,又有好几个朝代的皇帝对他“累加封赠”,到了宋代,他的谥号是“顺宁正应侯”。古田百姓为纪念刘疆建县有功,为他建了拓主庙,他的“父母妻子同享庙食”。而他的部下林溢、林浠也受到了后人尊重。宋代知县李堪建了安邑庙,祀奉林溢和林浠。

  被奉为拓主的刘疆是如何成为古田的城隍的?史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明洪武初年,古田县建城隍庙,把刘疆的神像移到了庙外了。知县邓恭书晚上睡觉时,梦到一位头戴冠冕,穿着得体的神仙来到他跟前责问他:“我没有住的地方了,你打算如何安置我呢?”邓恭书觉得很奇怪,就对身边的人说了此事。有人告诉他说:这是拓主刘侯。邓恭书就跟着他一起去看刘疆的神像,果然跟梦里见到的一模一样。于是他就在云津坊为刘疆另外造了一座城隍庙。

  1956年,因建设古田溪水电站。位于旧城一保云津坊之西的城隍庙随着古田旧城,一并淹没在翠屏湖底。1983年,城隍庙重建,新址就选在风景如画的翠屏湖畔,环湖公路旁边,依山傍水,气势宏伟,成为翠屏湖旅游配套的一个景点。

  刘疆因建县有功被封为古田城隍,他的部下林溢、林浠也一度成了屏南城隍。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沈钟任屏南知县,他在乾隆三年增建城隍庙后殿,并写了一篇记,记录城隍的来历。沈钟认为,屏南由古田分治而出,刘疆既为古田城隍,屏南也应有自己的城隍。当时屏南没有城隍,于是他推荐了林溢、林浠两兄弟。原来林溢、林浠同刘疆一道归顺唐朝,当时没有封号。直到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才加封林溢为昭烈侯,林浠为昭惠侯。沈钟以此上报,朝庭敕封林溢林浠为屏南城隍。

  古田置县档案:古田,别名“玉田”,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古田少数民族首领刘疆与林溢、林浠三人率领依附他们的民众,向唐朝廷献地,愿意服从朝廷管辖,请求在古田设县。翌年(公元741年)四月二日,古田获准置县,属福州都督府。

    (作者:苏晓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