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古田 > 人文历史

古田历史文化名人——张以宁

来源:古田政府网 发布时间: 2013-10-29 16:20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分享

张以宁(1301一1370),字志道,福建古田人, 家居翠屏峰下, 自号翠屏山人。元末明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经学家,被誉为“明初清吏典范”、“开明第一诗人”,不仅在是政治领域成就突出,历任元明两代馆阁中臣,而且在文学领域造诣高深,开闽诗一代先河,著有《翠屏集》、《春王正月考》等。

张以宁元大德四年(1300年)出生在古田县旧城十四都东塔一个世宦家庭。其祖父张留孙曾任湖广佥事,其父张一清官至元中奉大夫,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张以宁“天赋神采”,从小聪颖好学,博览强记。幼时便露诗才,他八岁时,就为伯父冤案与县尹(时称达鲁花赤)展开讼辩,并赋《琴堂诗》,使其伯父免于牢狱之灾。 延佑二年(1315年),张以宁前往宁德,受学于闽东理学名士韩信同,成为朱熹第四代嫡传弟子。泰定四年(1327年),张以宁以《春秋经》登进士,授浙江黄岩州判官。在任期间不畏威逼利诱,坚决肃清海寇,受到百姓敬仰拥戴,并得到朝廷嘉奖好评。后升任江苏六合县尹。张以宁始终勤政廉洁,刚正不阿,察民情,恤民生。但因执法不阿,触犯豪门,上任不久便被罢官。此后遂流落江淮、扬州一带达十年。 元至元四年(1338年),元惠宗召其为国子监助教,后累迁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明洪武元年(1368年),张以宁为竟“济天下”之志,与危素、曾坚等人应天子征诏,于次年初抵南京,复授官职,拜为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深受朱元璋倚重。洪武三年(1370年)秋,张以宁奉旨持节出使安南(时为中国藩属,即今越南),封安南之主陈日煃为国王。朱元璋亲作御诗二首,以壮行色。皇帝为一个大臣出使作诗《以宁初使》,以壮行色,已经使人惊奇了,而张出使安南一年多的时间里,朱元璋竟写了八首诗并长序赐与张,这绝对称得上是旷古绝今。在出使安南期间,他面对复杂形势,呕心沥血,终于不辱使命,封王成功,这为明朝稳定边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年老体衰,公事劳瘁,张以宁在回朝复命途中病卒。朱元璋对张以宁的离逝十分痛惜,特派大臣护送他的灵枢回古田安葬。把他安葬在县西南安马亭,并恩赐三年食禄抚恤他的家人。张以宁一生“兼善天下”清正廉洁。《明史·张以宁传》称其:“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补被外无他物。”,是一代清官的典范。

 张以宁在文学诗歌方面的成就也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在元明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诗歌高稚俊逸,既是元明之际馆阁诗风的传递者,又被认为开明代闽诗之先。他的诗歌创作大致经历了:应试及初宦郡邑时期,留滞江淮时期,客燕为京官时期,仕明时期,这四个阶段。主要收集在《翠屏集》中,《翠屏集》里有诗400多首,词2首,序、说、题、记、铭等文章近百篇。著名文学家宋镰曾为其《翠屏集》作的序就对他的的诗歌做了极高的评价:"今观先生之文,非汉非秦周之书不读,用力之久,超然有所悟入。丰腴而不流于丛冗,雄峭而不失于粗砺,清圆而不涉于浮巧,委蛇而不病于细碎,诚可谓一代之奇作矣!" 精辟地分析了张以宁文章丰腴、雄峭、清圆、委婉的四大特色。四库馆臣引徐泰《诗谈》,称张以宁诗“高雅俊逸,超绝畦珍,如翠屏千切,可望而不可跻”;四库馆臣对其文学成就也作出了高度评价:“其文神锋隽利。稍乏浑涵深厚之气。其诗五言古体,意境清逸;七言古体,亦道警......以宁兼以文章显,不但以《春秋》名家。刘耘曾经专门探讨过张以宁的诗歌成就称:“明诗体制完备,数量丰富,独具魅力,在古诗之林中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 其中以闽地风情为特色的诗人颇引人注目。堪称“ 闺诗一代开先” 的张以宁诗风高稚俊逸;以其在当时的文学成就与地位,他在闽中地区的影响自然是举足轻重的。其卒后,蓝智有《闻张志道学士旅舰自安南归》抒写悼念之情,诗曰:两朝翰疙拉 挥充,白发莆潇撰述劳。使出海南金印重,丈成天上玉校高。孤舟恨别三券草,落月归魂万里涛。欲托漓江将絮酒,幽兰丛桂斌离肠 。 对他一生遭际及成就作了相当全面、恰切的评价,而这应该颇能代表元明之际八闽人士的普遍看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谓“古田诗固足笼罩一代”固也是实至名归。

张以宁的成就并不局限在政事和文学上,其在经学领域内的成就是被称为“经学积衰时代”的元明时期的一道亮丽风景。 张以宁正式以《春秋》经中及第,开始了自己风云激荡的仕途,撰写了颇多的经学著作,有《春王正月考)、《辨疑》、《春秋论断》、《春秋尊王发微》。其中《春秋论断》、《春秋尊王发微》已经亡佚,只有《春王正月考》保存了下来。张以宁治《春秋》着眼于大体,以史证经的方法研究《春秋》。研究张以宁在明初取得的经学成就对于从整体上研究张以宁和明代经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