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闽东特委利用十九路军反蒋易帜,对共产党采取中立态度的有利时期,迅速建立闽东苏维埃政权。福安、连江、罗源等县苏维埃政府相继成立,随即掀起土地革命热潮。与罗源接壤的杉洋的珠洋、善德,大甲的毗源溪、白泉岗,在罗源小善中房和丰余区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发动贫苦农民闹革命,酝酿建立乡苏维埃政权。8月,古田县大甲乡毗源溪村苏维埃政府成立,推选林老炳为政府主席,黄家锋为副主席。村苏维埃政府遵照闽东苏维埃政府的《土地法》展开轰轰烈烈的分田运动,没收地主土地和宗族祭田,以原耕为基础,把田地分给无田或少田的贫雇农,实行谁种谁收政策,不再向地主交纳地租,不再负担祭租。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贫苦农民通过斗争得到了实惠,他们兴高采烈,敲锣打鼓召开庆祝分田胜利大会。为了保卫革命成果,成立了村苏维埃自卫队,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参加自卫队的感人场面。自卫队发展到40-50人,编成两个小队,黄家锋、林耕涛任小队长。自卫队镇压了对苏维埃政府不满的土豪劣绅,维护了广大贫苦农民的利益。过去土豪劣绅欺负贫雇农,现在贫雇农翻身当了主人。“老炳当主席,土豪会老实,领导分田地,穷人笑嘻嘻。”这是当年毗源溪农民编的顺口溜,充分反映了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
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和分田运动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它砸烂了千百年来强加在贫苦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摒弃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经过这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唤起了民众,壮大了武装队伍,为以后的三年游击战争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35年初,国民党集中闽浙两省正规军和地方武装万余人,加紧对闽东、闽北根据地的“围剿”。苏区人民在反“围剿”斗争中付出血的代价,苏区大部分丧失。根据革命斗争形势的要求,闽东特委在叶飞、阮英平等主持下及时改变斗争策略,变苏区为游击区,实行游击战争。毗源溪村苏维埃政府也在国民党军的进攻下被摧垮,村苏主席林老炳等人在保卫苏区的斗争中英勇牺牲,剩余的村苏维埃自卫队员编入闽东红军独立师随红军主力转移,转入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